【科研新锐成长记】集萃研究生袁珂:在实践中淬炼科研初心
2025.04.03在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来自东华大学的集萃研究生袁珂正专注地记录着热压罐的参数。从铺层设计到工艺调试,从理论验证到缺陷攻克,近一年的实习时间让她完成了从 “校园理论学习者”到“产业技术探索者”的蜕变。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实现了从纺织工程向复合材料研究的跨学科转型,更坚定了其投身产业技术研发的职业方向。
多维实践: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作为中心的实习生力军,袁珂的工作呈现出鲜明的“双轨制"”特征。一方面,她以独立研究者的身份推进自身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搭建实验方案、分析测试数据;另一方面,深度参与团队项目,承担起 PPT 制作、技术文档撰写等重要任务。“每次将工艺流程图可视化时,都能发现新的优化空间。”这种 “研究+支撑”的复合工作模式,既锻炼了她的学术能力,也培养了工作思维。
工艺攻坚:在重复中寻找突破
复合材料制备的“盲盒效应”成为最大挑战。面对层压板力学性能波动的难题,袁珂没有退缩。她通过反复制板提升熟练度以降低手工误差,不断调整实验参数,并结合热学数据确定最佳固化窗口,在一次次的重复中磨炼耐心,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袁珂终于找到了影响层压板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并成功将其优化。这一突破不仅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袁珂深刻体会到了科研路上的艰辛与喜悦。她意识到,科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突破。
企业导师:技术突破的关键指引
令袁珂受益的是创新中心打造的“企业导师+项目制”培养模式,在技术难点的攻克过程中,企业导师为袁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导。项目负责人郝思琦博士针对特殊材料结构,在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方面传授了独到的“秘籍”,特别强调了树脂衔接的控制技巧,帮助袁珂有效规避了“缺胶”、“溢胶”及厚度不均等常见问题,确保了板材制备的顺利进行。实验室负责人贺立喆博士则针对热塑性树脂与纤维界面结合性差的难题,提出了两步热压工艺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树脂与纤维的粘结效果,并降低了材料内部的孔隙率。在两位企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袁珂不仅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学术导师的模型推演与企业导师的工程经验激烈碰撞,这种理论深度与产业广度的交融,催生出多个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创新方案。
成长密码:协作・严谨・致用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袁珂深刻体会到“1+1>2”的协同效应。跨学科团队的头脑风暴、技术骨干的无私传授,使她迅速融入创新生态圈。“严谨是科研的生命线。”在数据记录、设备校准等细节上的严格把控,塑造了她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而“学以致用”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让她不断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无论是与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还是对科研过程的严格要求,袁珂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协作、严谨、致用”的成长密码。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不仅为她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她在科研道路上持续前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未来锚点:在产业创新中书写青春
这段实习经历使袁珂坚定了职业目标:“我渴望成为产业技术的破冰者。”在复合材料缺陷控制的每一次突破和性能提升的每一个百分点中,她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价值实现。这种从“实验室数据”到“产品落地”的转化过程,让她深刻认识到科研的实际意义。未来,她计划深耕研发领域,借助创新技术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应用中的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创新中心为袁珂这样的许多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不仅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还能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在创新中心的实习,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跃升,更是科研价值观的重塑。正如中心墙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标语所示,像袁珂同学一样在中心实习的青年科研人才正以实践为舟,在产学研融合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新篇章。
拓展阅读
什么是集萃研究生?
“集萃研究生”是2019年由江苏省产研院推出,瞄准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与国内各大高校联合开展产教融合培养的人才项目。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内的集成创新平台,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自2023年起与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端合作,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两年来,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所、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合资学校、研究所携手,共同累计培养了91名研究生,包括32名硕士生、53名博士生以及6名博士后。